导读:《商业周刊》前助理总编、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创新和设计教授布鲁斯·努斯巴姆(Bruce Nussbaum)周一在《哈佛商业评论》网络版上撰文称,由于Facebook未能很好地理解用户的文化和需求变化,一味地追逐利润,因此陷入了隐私困境。这甚至有可能会成Facebook的一个致命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
文化和需求变化
Facebook的隐私困境表明,该公司有可能采用了一种致命的商业模式。我之所以知道这一问题,是帕森斯的学生告诉我的。他们都是 Facebook的老用户,但是对于该公司最近出现的隐私问题却都十分愤怒。他们见证了这个平台的诞生,在这里,他们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谊,并且希望能够在日后工作并建立家庭之后,继续与这个平台一同成长。以他们的假设来看,在他们从青少年变成成年人的过程中,Facebook也会随着他们的需求变化而进步。Facebook却并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变化会对其未来的盈利产生严重威胁。目前,Facebook的用户正在与广告主展开一场战争。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Facebook的广泛成功是因为其创始人将社交媒体技术与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传统——青少年喜欢在私人空间中与其他青少年取得联系——整合到一起。在私人的空间里,他们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个人形象,而不必受到大人的监督,比如搭建一个数字树屋。在“Y一代” (Generation Y,译注:美国人把1980年到1995年间出生的人称作“Y一代”)看来,Facebook是一个免费的礼物,可以与好友取得联系,进行自我表达,并且将他们生活中的烦恼表露出来。
之后,Y一代长大了,他们的文化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我教的一些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由于企业会浏览他们的Facebook主页,因此,他们开始小心翼翼的对待自己的Facebook账号,甚至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原本由亲朋好友组成的私密而封闭的社区却变得越来越开放,甚至会时不时地召来一些好奇的陌生人。Facebook原本就非常松散的几款网络控制工具已经不够用了。Y一代希望更好、更为精确的隐私控制,借此保护现有的私密社交生活,并将其与新的工作生活区分开来。
破坏三大准则
然而,Facebook的商业模式却需要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该公司正在试图将私人领地变成公共区域,借此发布广告。在这一过程中,Facebook将破坏三个最为重要的文化准则:
1、Facebook要收回“免费的礼物”。为了盈利,Facebook已经开始对友谊网络进行商业化和货币化改造。Facebook此前为Y 一代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但现在却试图收回。Y一代正在努力抗争这种侵犯他们隐私的行为。
2、Facebook忽视了Y一代的成长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变化。年龄较大的Y一代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求已经有所降低。除了自己信任的好友外,其他一些人也开始来到Facebook搜索信息,并希望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也使得Y一代越来越看重隐私。这些年龄较大的Y一代希望获得隐私保护能力更强的工具,以此来控制他们的信息和网络。
3、Facebook的所作所为,就好像他们不仅拥有这个专有技术平台,还拥有借助这一平台创建的友谊网络。但事实并非如此。Y一代相信,友谊网络的主人是他们自己,而非Facebook。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抵制Facebook的商业化行为。
吸取经验教训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Facebook终于决定简化并加强隐私保护工具。此举可以平息用户的怒火,但却会招致广告主的不满。Facebook的品牌价值已经受损,而一些承诺保护用户隐私的竞争对手也开始涌现出来。
我们应当从Facebook的遭遇中吸取什么教训呢?与所谓的代沟相比,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更为重要,13岁的人与20岁的人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像Facebook这样已经从一代人身上寻找到价值的企业,必须要紧追并且尊重这一代人生活和需求的发展。
经营社交媒体中的人际网络不同于在传统市场中出售商品和服务。对于企业而言,理解“免费”、“礼物”和“创造”等内在的文化背景非常重要。科技企业不仅应当遵循这一规律,甚至要格外予以重视。想要借助免费的东西盈利并非全无可能,苹果就以0.99美元的价格借助iTunes出售数字音乐。但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困难。
为社交网络赋予经济价值是广告和传媒行业全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为止,多数的工作还着眼于一些量化指标,比如好友数量、链接数量以及影响力的大小。Facebook的隐私问题则表明,理解文化同样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