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准确的说应该是很荣幸能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和诸位奋斗在互联网媒体第一线的同行们,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按照一些惯例呢,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我首先应该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感谢党,感谢我的父母,以及为了这个聚会付出各种努力的组织者鞭牛士的同志们。请给他们一些掌声,谢谢。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彭梧,彭德怀的彭,梧桐树的梧。现在的身份,是新京报经济新闻部的一个小记者。人微言轻,所以不敢说是什么嘉宾,更不敢说什么讲课,只能说是把自己在媒体行业里面,从业十年以来的一点心得和体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如果大家在结束之后,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到今天晚上来参加这么个活动是在浪费时间,或者稍微能感觉到一点点的轻松愉快,那我就阿弥陀佛了。
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梳理和价值判断。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几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按照科班的新闻史,媒体最早的形态是招牌和幌子。据说是出现在汉朝的时候,小饭馆为了让人一目了然明白自己这是吃饭喝酒的地方,就弄块很大的布,画上点和吃饭有关的画挂在门口。路过的人要是视力和智力没什么太大问题,离个好几里地就能看明白。各行业后来都用了类似的招数,并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行业协会监管的缘故,每个行业的招牌和幌子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说饭馆的幌子上一般都写很大一个酒字,当铺的招牌上通常都是很大一个当字。还有另外一些服务行业因为比较懒,所以干脆就挂一盏,或者是一串红灯,虽然简单点儿,但是大多数人马上就能明白。
玩笑归玩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我认为是从很早以前开始,人类就已经意识到了,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还是受众,其实都会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媒体的从业者来说,提升自己工作效率最基本的思考,就是对信息的梳理。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商用之后,有两个方面出现了指数级的变化。第一是信息丰富程度的指数级提升,第二就是信息传播速度的指数级提升。这两种指数级的变化极大加快了整个媒体行业运转的速度,也从本质上提升了从业者对于信息梳理能力的需求。
新浪的总编辑陈彤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负责体育报道的记者骑自行车都骑得特别好,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世界杯、欧洲杯这样的比赛,当时他们获取信息唯一的办法就是跑到国家体育总局去看境外的直播,看完之后骑车回到报社写稿发稿。因为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为数不多的信息本身就是具备价值的,那被看做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到的资源,所以基本上不需要你去做什么梳理就可以直接拿来卖,因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产品。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特别想感慨一下,那真是美好的时光啊,工作几乎不用动什么脑,可惜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再要想动不动就能去发布一条所谓的独家信息,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不管你每天做任何题目,在竞争对手那里看到类似的报道也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那么,我们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媒体的价值又在哪里?我们除了陶醉于自己作品当中,那些由汉语言文字组合本身所产生的美感,还能做些什么?
我的体会是,任何一次的信息收集和编辑发布,都是一次自我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认为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下,对绝大多数以内容生产者身份存在的记者也好,编辑也好,无冕之王的说法只是个谎言。当然我不排除有很多被称之为社会脊梁的高端人才,他们能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通过自己的工作,揭露一些社会的丑恶面,改变或者间接的改变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环境。但是对大多数普通的编辑记者来说,我们通常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不是说我们没有新闻理想,也不是说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但是很可惜,现实往往就这么残酷。虽然我们都可能是想当总经理的编辑记者,但是我们不是好司机。
我负责IT行业的报道到今天已经是10年了。我更珍惜的是在媒体第一线上,掌握信息,接触行业最优秀人才的这个机会。除了在这个岗位上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更希望能通过对自己所掌握到的,所发布传播出去的信息进行自我的梳理和沉淀,让自己从本质上了解自己所负责报道的行业,去明白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工作,他们怎么养活自己,又怎么去回报社会。在自认为弄明白一点这些道理之后,我接下来会去思考,如果我不做记者了,我在我所熟悉的这个行业里面,我能做些什么?我能不能改变一些这个行业里面依然存在的问题?我能不能成功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型成一个从业者,并且把自己所掌握到的,贯穿整个行业的知识,直接的运用到这个行业当中去,而不仅仅只是,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反映出来?
当然,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可能都只是YY一下,并不代表说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一定适合这样的标准去要衡量自己。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里,或者说一些制度比较健全的媒体团队里面,媒体从业人员通常都是越老越有价值,因为他们会成为专家级的记者,或者专家级的编辑,并且能够得到和自己劳动相匹配的报酬。相对于让他们放弃这个第三方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投入到自己所熟悉了解的行业当中,前者对社会更有价值。
那么,怎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当中,去做这样的信息梳理?我有几个体会。
第一是,弄清楚信息发布者,发布,或者向你传播这条信息的目的。刚才说过,从最早的幌子招牌时代开始,信息的发布者发布信息的举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不同,说穿了都是为了利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开饭馆的要挂酒字,而另外一些服务行业则是挂红灯的原因。但是通过对发布者目的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至少可以意识到,他在发布这个信息的时刻,所生存的状态和环境如何,并且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思考“如果他不发布这样的信息,情况会是怎么样”。
第二,要想清楚信息存在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发布一个“方程式计算结果等于2”的消息,我想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明白这个方程式的计算过程是1+1,或者是3-1。这里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这个对于负责经济报道的朋友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前者意味着一倍的增长,而后者就意味着50%的衰退。对企业来说,这几乎无异于天堂和地狱,甚至直接关系到销售副总裁今年的年终奖。
第三,需要梳理清楚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逻辑定位。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喜欢用画逻辑图的方式来操作,简单一点说,就是第一,和距离这条信息最接近的,上一条的同类信息做对比,发现其中发生的变化。第二,把信息发布者在产业链和生态环境中的上下游关联利益方找出来,并且推断他们因此可能受到的影响。
第四,定期的总结和归档。我坦白交代,虽然我一直意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我这个人实在是太懒,所以在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的烂。希望各位以我为反面教材。
上面说到的这些东西,总体来说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部分,有关信息梳理的一些体会。至于第二个部分是价值判断,坦白说,我虽然认为价值判断对于我们的工作其实是有更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其实我并没有准备太多有关这个话题的内容。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觉得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已经能够非常明确的完成信息梳理的过程,那么对一条信息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如果做不到,那其实也根本谈不上什么价值判断。第二其实就更简单了,我们都是媒体工作者,价值判断亘古不变的一个准则就是,能对10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信息,其价值永远大于只能影响到9个人的。能影响大众生活的信息,其价值永远大于只能影响少数人的。 |